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品牌在全球市场上一路高歌猛进,融入速度不断加快。其中,中国风味更是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全球消费的新热点。蜜雪冰城带着独具特色的 “东方茶饮”,成功叩开东南亚数千社区的大门,其清新爽口的饮品,搭配极具亲和力的价格,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单店日销量常常突破千杯。瑞幸巧妙融合 “国潮” 元素,推出的生椰拿铁、厚乳拿铁等爆款咖啡,迅速攻陷狮城味蕾,不仅带动咖啡销量节节攀升,还在当地刮起一阵国潮风。盐津铺子则凭借 “新中式零食”,在 RCEP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地区畅销无阻,无论是香辣过瘾的辣卤零食,还是香甜软糯的烘焙糕点,都深受当地消费者青睐,销售额持续增长。这些成功案例充分彰显了中国风味在全球市场蕴藏的巨大潜力。
当前中国风味产业在全球化进程中,虽然整体趋势向好,张学武代表仍然保持着清醒的认识,给出当前我们发展的四大关键短板,以及相关建议。
四大关键短板
一、品牌价值方面
多数中国风味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认知度仅停留在产品层面,品牌故事挖掘不足,文化内涵展现不够,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品牌溢价能力较弱。
二、标准话语权的缺失
使得中国风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常常受制于他国标准,在原料选用、工艺规范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难以充分展现中国风味的独特魅力。
三、供应链安全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运输,极易受到国际政治局势、自然灾害、贸易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稳定性亟待提升。
四、本土化运营能力的不足
导致许多中国风味企业在海外市场难以精准把握当地消费习惯与文化偏好,营销与产品策略 “水土不服”,严重制约了市场拓展。
相关建议
一、构建中国风味标准体系
构建中国风味标准战略体系是重中之重。由市场监管总局主导立项,联合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头部企业等多方力量,牵头制定《中国风味标准化体系》。首先明确 “中国风味” 的定义、分类及评价指标。即融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地域特色,运用独特食材与工艺制作,具有鲜明味觉、嗅觉特征的饮食风味。分类涵盖八大菜系风味、地方特色小吃风味、传统饮品风味等。设立《香辛料辣度分级》标准,依据辣椒素含量,将辣度精准划分为不同等级,为产品研发、生产提供量化依据;制定《发酵工艺参数》标准,规范发酵温度、时间、菌种使用等关键环节。结合传统饮食文化和现代科技,推动中国风味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话语权”。如川菜的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特色,与现代科技,如感官科学、风味物质检测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级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会议,推动国际标准互认,将 “辣味健康指标” 等关键指标纳入国际食品法典(CODEX),让中国风味标准成为国际通行准则。
二、强化科技研发
以研发跃迁强化科技闭环同样不可或缺。科技部牵头实施 “风味科学攀登计划”,组织科研团队全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坚。运用风味组学等前沿技术,深入解析八大菜系的核心配方,研究风味物质的构成与相互作用机制,建立 “中华风味物质百科全书”,为产品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鼓励头部企业联合科研院所组建 “中国风味科学实验室”,针对魔芋、豆制品等本土优势风味品类开展专项研究。例如,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升魔芋制品的口感与营养,开发低糖、低脂、高蛋白的健康魔芋零食;依据全球健康趋势,开发功能性产品,如添加益生菌的发酵风味饮品,建立 “健康中国风味” 认知标签,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高校开设 “食品国际化管理” 学科,设置国际市场营销、跨境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培养既懂食品专业知识,又熟悉国际市场运营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局开辟绿色通道,支持风味创新专利申请,缩短审查周期,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三、推进品牌国际化
在品牌塑造上,建议中国优先在 RCEP 成员国建立 5 个以上品牌根据地。以泰国为例,可选取曼谷、清迈等城市,启动重点市场三年深耕计划。第一年集中资源开设品牌旗舰店,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空间,深度展示中国风味文化;第二年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与当地知名网红、明星合作,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上线下营销活动,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第三年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入驻当地大型商超、便利店,打造品牌国际化示范样本。将中国风味纳入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框架,举办 “中国风味美食节”“中国风味文化周” 等交流活动,邀请沿线国家的美食博主、媒体参与,借助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让中国风味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话语权。
四、培养专业人才
在推动中国风味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培养专业人才是实现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支撑。张学武代表建议推动高校开设“食品国际化管理”学科,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深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风味走向世界提供智力支持。这一建议与当前教育政策中强调的“产教融合”“学科交叉”等理念高度契合。
高校应结合市场需求,优化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引入国际化课程体系,如江南大学与新西兰梅西大学合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3+1”模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适应能力。此外,高校还可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借鉴浙江财经大学“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食品专业可与管理学、市场营销等学科交叉融合,打造“食品+国际化管理”的复合型课程体系。这种跨学科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满足中国风味产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此外,政策层面的支持也至关重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为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专业人才提供了政策保障。通过这些措施,中国风味产业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培养出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国际化人才,为中国风味走向世界奠定坚实基础。
五、推进品牌全球本土化建设
推进品牌全球本土化建设至关重要。商务部建设区域性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在 RCEP 框架下建立东南亚食品工业园。园区内整合原材料加工、食品生产、包装物流等产业链环节,联合本土企业形成全链条集群,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支持企业在海外建设本土化生产基地,以马来西亚为例,在当地设立工厂,采购本土原材料,生产符合当地口味的食品。联合本土企业发起 “全球食品创新伙伴计划”,定期开展消费者调研,深入了解当地消费者对口味、包装、价格等方面的需求,合作开发跨文化爆品。支持企业收购海外本土品牌,借助其原有销售渠道、品牌影响力,快速打开市场,提升属地员工占比,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实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感官全方位为其赋能
产品研发的关键赛道
专业感官团队通过科学且系统的评价流程,敏锐捕捉消费者对风味偏好的微妙变化。从对甜度的细腻感知,到对酸度的精准把控,再到对辣度的耐受程度,这些一手数据如同坚实基石,助力研发团队打造出契合大众味蕾的全新产品,优化现有产品,为新品成功上市以及产品感官提升筑牢根基。
质量控制环节中
凭借经验丰富的品鉴师敏锐的感官或智能感官(电子鼻、电子舌)能够迅速甄别出产品风味的细微偏差。无论是原材料的些许差异,还是生产工艺的微妙变动,都逃不过他们敏锐的感官,从而确保每一批次产品的风味稳定如一,有力维护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优质口碑。
市场推广层面
感官体验更是成为吸睛 “卖点担当”。线下精心策划的品鉴活动,让消费者现场沉浸式感受产品风味的独特魅力,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的多维刺激,留下深刻印象;线上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感官体验分享,以图文、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现产品风味特色,引发广泛传播。凭借这些方式,极大提升品牌在市场中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推动中国风味产业在全球市场乘风破浪,持续拓展版图。
两会对中国风味产业的高度关注,为食品以及感官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从标准体系的构建,到科技研发的支持,再到全球市场的拓展,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将助力中国风味产业实现从 “产品出海” 到 “品牌出海” 的华丽蜕变,让中国风味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让我们满怀期待,共同见证中国风味产业在政策的有力扶持下,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也期待更多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风味产品走向全球,成为世界消费者餐桌上的新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