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5年2月食品标准新篇:六十项新规,一项感官点睛
2. 2025食品饮料行业全景洞察:风味创新引领新潮流
3.发现最新的香水趋势:3D香水与蔬菜花园的新鲜成分创造一个新的感官体验
4.三角试验法在绿茶饮料差别检验中的应用
5.基于分子感官技术解析‘广东香水’柠檬香气品质
6.如何判断大米的含水量是否达到最佳口感的标准?
7.我国蜂蜜执行标准与美国蜂蜜执行标准的区别点
8.【人工感官测试系列】消费者测试方案
01 感官动态
1.1 行业动态
1.1.1 “油茶籽油风味和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月22日,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组织5位专家,对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牵头完成的“油茶籽油风味和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成果进行评价。专家组认可其经济社会效益和推广价值,认为整体达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由南方木本油料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牵头,联合多单位完成。项目组优化榨杆结构,创制双螺旋榨油机,集成温度和压力在线监控;创新微波调质联程热榨制油新工艺并工程化应用,使油茶籽油提取率达96%以上,较直接入料压榨工艺提高近20%;开发出富含功能脂质活性成分的高品质油茶籽油,延长了货架期。该成果为优化油茶籽油生产工艺、提升品质和功能性提供依据,助力湖南油茶千亿产业发展,服务粮油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
新闻来源:国家林草科技
1.1.2 食品风味与感官 | 一周热点文章合集
1月27日,食品加 智食科技公众号汇总了一批关于风味/感官的论文,涵盖食品加工、肉类品质、天然鲜味、水果风味、孕期营养、食物减压、饮料口感等领域,文章题目如下:《由 pH 驱动组装的大豆肽纳米颗粒稳定的高内相乳剂的构建和风味释放》;《玉屏风多糖对清远麻鸡屠宰性能及肉风味的影响》;《食品来源的鲜味肽:增强风味的生物活性成分》;《黄桃不同成熟阶段风味特征的多维分析:化学成分分析和感官评价》;《基于孕前体重指数的健康体重和肥胖孕妇脂肪偏好与脂肪味觉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探索具有不同感官属性的食物在缓解压力中的作用:来自甜食和辛辣食物的见解》;《研究蛋白质类型和蛋白质浓度对植物和动物饮料质地和口感感官特性的影响》等,若您对这些论文感兴趣,可自行下载查看。
新闻来源:食品加 智食科技
1.1.3 2025年2月食品标准新篇:六十项新规,一项感官点睛
食品伙伴网讯,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2月,共计60项食品及相关标准正式落地实施。其中,4项为代替标准,56项是新增标准,新增标准占比达93.33%。在当月实施的标准里,涵盖5项国家标准、35项地方标准以及20项团体标准,内容涉及产品或原料标准、规范规程标准、检测方法标准等多个领域。值得关注的是,与感官相关的标准为T/GXAGS 007-2025《广西好粮油 广西香米食味品质感官评价规范》,于2月10日正式生效。这些标准的更新与实施,为食品行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闻来源:食品伙伴网商务中心
1.2 培训会议
1.2.1 关于召开“第七届全国食品风味化学与感官分析大会”暨“第三届全国生鲜营养预制食品研讨会”的通知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联合柳州市人民政府,定于2025年4月27-30日在广西柳州市召开 “第七届全国食品风味化学与感官分析大会” 暨 “第三届全国生鲜营养预制食品研讨会”,主题为“风味健康双向奔赴,生鲜营养预制未来”。此次作为业内极具专业性和影响力的产学研融合活动,会议期间将分享风味化学与感官分析前沿技术,交流预制菜增香赋味及脱腥等核心技术,探讨生鲜营养预制食品内涵及在预制菜中的应用,辨识工业食品和预制菜根本区别并达成《科学共识》,还配套青年论坛、闭门对谈、博物馆、龙头企业、少数民族特色食品种植加工基地参观等系列活动。诚邀各相关单位和个人积极组织报名参加。
新闻来源:营养健康食安资讯
1.2.2 SCA Sensory 咖啡感官初中级课程
2025年2月20至2月23日,每天10:00-17:30,在上海市静安区俞泾港路11号金座9楼902室开设咖啡品鉴课程,3-6人小班教学。考试合格后可获SCA颁发的Sensory模块初级及中级证书。课程内容涵盖学习针对生豆、冲煮咖啡、烘焙咖啡的品鉴方法;影响咖啡品鉴结果的感官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咖啡产品价值链上影响品质的因素;掌握鼻前、鼻后嗅觉区别及训练方法;判断咖啡酸、甜、苦、咸味道强度及来源;描述咖啡带来的味觉、嗅觉和触觉感受;评估咖啡的客观描述性词汇;咖啡价值评估方法和表格运用;从品质控制角度学习感官分析及感官评价小组组建培训以及学习SCA咖啡价值评估表及不同咖啡感官训练方法。
新闻来源:紫葭咖啡
1.2.3 鉴别等级,提高评茶能力!带你到茶产区学习茶叶感官审评!
评茶师是通过运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辨别能力,对茶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以鉴定茶叶品质的专业人员。本次精心筹备的评茶师课程不仅有理论阐释,更注重剖析影响茶叶味道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培养评茶员系统性逻辑思考能力,准确发现并解决问题,找到每泡茶的最佳风味。2025年2月,邀您前往祁门学习评茶师课程,课程涵盖一级、二级、三级评茶师班,不仅有六大茶类审评课程,还特别设置红茶和乌龙茶的审评及拼配课程,其中一级、二级技师评茶师班课程时间为2月22-2月28日,三级评茶师班课程时间为2月24-2月28日。
新闻来源:草木行文化
1.2.4 2025年2月调饮茶 落地操作课培训班招生简章
调饮茶是将茶叶与其他食材结合改变风味的茶饮料制作方法,与清饮茶不同。中国调饮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具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此次调饮茶培训内容包括唤起感官科学分析与体验、新茶饮茶类解析与体验、冷萃茶制作与器具搭配、茶与奶及复配乳制作搭配原理、茶与水果复配搭配原理、氮气茶/气泡茶制作与延展、茶+咖制作与延展、茶+酒制作与延展,培训时间2月14-16日,地点为浙江省陆羽茶学研修院中国陆羽茶学教育集团杭州公共实训基地的三个校区(杭州西湖区保俶北路52号、杭州滨江区天恒大厦2003、杭州市钱塘区文溯路235号)。
新闻来源:茶道与茶文化茶艺
1.2.5 2月培训 | 2025年第二期嗅觉测试人员网络培训通知
生态环境部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开展嗅觉测试人员培训班,提供个性化培训。证书有嗅辨员和判定师两类。嗅辨员(能力:嗅辨)需完成恶臭嗅觉测试人员理论培训(网课)和嗅觉能力测试,还需参加采样实操;判定师(能力:嗅辨、采样、配气)则要额外进行测试方法实操。培训课程包含恶臭嗅觉测试人员理论培训,内容涉及恶臭污染基础知识、国家恶臭标准解析、检测质量控制;以及线下能力测试及实操培训(根据报名人数定时间,现场培训),涵盖嗅觉能力测试、采样实操和测试实操。
新闻来源:新疆生态环保产业协会
02 趋势分析
2.1 2025食品饮料行业全景洞察:风味创新引领新潮流
2025年食品饮料行业风味创新趋势显著,深刻影响着行业走向与消费者饮食体验。(1)风味变革方面,经典焕新,玫瑰、苹果等常见花果风味增长强劲,“8果2花”潜力大,热带水果风味应用广泛,像瑞幸烤椰拿铁创新融合椰子与咖啡风味;复合进阶,单一风味重“重数”,多重风味重“味型”,如巧乐兹6重巧巧冰淇淋,香辛料与花香搭配创新,酸奶芭蕾木姜子柠檬茶带来味觉惊喜;养生崛起,“食疗养生”成主流,“中式养生水”清淡适口,元气森林自在水、果子熟了有气草本系列红豆薏米水结合养生食材与现代工艺。(2)食材与香料应用上,食材升级,菌菇、芝士受关注,Aji黑松露火腿惊奇脆片饼干融入黑松露,68%消费者喜爱多重芝士风味,乐之双重芝士味夹心可酥饼受青睐;香料出圈,中式地域特色香料成流量密码,白象香菜面引发关注,本土香料在咸甜品类创新,海河香菜牛油果牛奶融合独特食材,西式餐食香料在咸味零食崭露头角;成瘾持续,酸辣、麻辣等成瘾性味型热度高、回购率可观,地域酸汤、中式炸鸡自带地域属性,如魏铁衣醋喷生炸鸡架、虎头炸潮汕南乳炸鸡。总之,2025年食品饮料行业在风味创新上丰富多样,满足消费者多样口味需求,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新闻来源:食品饮料创新研究
2.2 2025年食品和饮料风味趋势报告
具有百年历史的全球食品和饮料行业领先的香精香料开发和生产公司T. Hasegawa发布2025版《Food and Beverage Trends Report》,其凭借在风味开发等方面的创新和专业知识,每年分享发展和研究成果。2025年度风味为红糖,报告还预测了新兴成分、风味趋势和消费模式:心理健康成分需求增长;肠道健康革命,对有益消化健康成分需求旺盛;复古复兴,消费者渴望唤起童年记忆的食物和饮料;随着GLP-1兴起关注营养,减糖和富含蛋白质食品平衡风味和营养;风味逃避主义,食品和饮料提供逃避现实机会;正念蘑菇持续增长。主要味觉趋势包括:MASHUP MANIA,混合不同文化烹饪元素,吸引年轻一代;RETRO REVIVAL,重拾经典风味激发怀旧情感,吸引中老年及怀旧年轻消费者;FLAVOR ESCAPISM,通过奇幻味道和形象提供逃避现实心理空间,面向寻求情感共鸣和新奇食品的消费者;FUNDAMENTALLY NUTRITIOUS,消费者对食品营养成分要求提高,关注体重管理和健康的人群是主要受众;TECH-ENABLED FLAVORS,科技应用带来新风味和产品创新,吸引科技爱好者和寻求新鲜体验的消费者。详情可自行前往公众号获取。
新闻来源:调味品商情
2.3 味好美发布第25版风味预测,公布年度风味
2025年1月28日,调味品公司味好美发布年度风味预测报告,宣布阿吉阿马里洛(aji amarillo)辣椒(一种在南美洲种植的辣椒,是秘鲁菜肴中的常用食材)将成为2025年年度风味,其成熟时由黄变橙,具水果和热带风味,辣度适中,用途广泛,可增强甜酸味道,为熏烤食物增层次感。味好美《风味预测》第25版还涵盖2025年风味趋势,分析定量和定性研究,包括社交倾听洞察和实地调研,过去25年该报告定义并引领风味潮流。报告要点包括:热带风情,借温暖气候下的风味、热带果蔬、海鲜、岛屿海滩美食开启味蕾的天堂之旅;炭烤与熏制,以新颖独特方式通过炭烤和烟熏探索食材天然特性,从蔬菜到甜点酱料皆适用;美味惊喜,以创意且相辅相成的组合方式重新构思经典口味,带来惊喜愉悦,探索如辛辣与清凉、新奇甜味巧克力等意想不到的美味搭配。
新闻来源:中外香料香精第一资讯
2.4 发现最新的香水趋势:3D香水与蔬菜花园的新鲜成分创造一个新的感官体验
随着植物成分香水日益流行,未来关于“蔬菜香味”香水的对话将更常见。调香师早就在香水中运用蔬菜分子,如今蔬菜在香水中愈发受关注。2022年,L'Artisan Parfumeur推出Le Potager,采用花椰菜、茴香等蔬菜;Officine Universelle Buly推出Les Jardins francalais,突出可食用蔬菜香味。
香水公司也在积极探索。奇华顿的Delight项目中试验含有豌豆、胡萝卜等气味的香水,研究与口味相关的愉悦感特征,转化为新香水,为香水调色板增添现实触感。Symrise推出Garden Lab平台,与营养专家合作,致力于蔬菜研究,探索自然香味世界,利用SymTrap技术从食物垃圾提取香水材料,创造100%天然原料香水,如洋蓟、芦笋等成分的香水,满足可持续性需求,迎合健康趋势和植物性产品需求。总之,植物香料研究领域前景广阔,未来或有更多令人期待的发展。
新闻来源:中外香料香精第一资讯
03 科学研究
3.1 感官技术
3.1.1 三角试验法在绿茶饮料差别检验中的应用
该实验旨在为绿茶饮料的工艺改进、市场调查以及质量控制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感官检验方法,采用三角试验法对绿茶饮料展开差别检验。结果显示,在1%显著水平下,两种绿茶饮料在口感、风味等感官特性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然而,消费者对于这两种绿茶饮料的喜好程度,在1%显著水平上却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虽然两款饮料在感官特性上表现不同,但消费者的偏好并未因此产生明显分化。综上,三角试验法作为一种感官评价方式,能够精准地对绿茶饮料进行差别检验,为后续绿茶饮料在工艺改进、市场调研以及质量把控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和数据参考,有助于推动绿茶饮料行业在产品优化和市场定位上的进一步发展。
新闻来源:感官科学与评定
3.2 智能感官
3.2.1 基于分子感官技术解析‘广东香水’柠檬香气品质
“广东香水”柠檬是茶饮新宠,但其特征香气物质及形成机制不明。因此,研究运用GC-MS检测云南巍山、广东云浮、广西梧州三地的柠檬挥发性物质,组织感官评价小组评估香气品质,并通过GC/O-MS结合AEDA、OAV分析、香气重构等方法鉴定香气活性物质,基于基因家族分析挖掘呈香物质合成相关基因。
结果显示,在柠檬黄皮层、果肉和切片中分别鉴定出40、21、33种挥发性物质,云南巍山黄皮层和广东云浮果肉组织含量最高。感官上,云南巍山和广东云浮切片香气更受消费者喜爱,广西梧州整果香气品质更佳。以云南巍山样品提取精油,鉴定出25种香气活性物质,确定香茅醛和柠檬醛为特征香气化合物,d-柠檬烯提供背景香味,构建含6大类15个描述词的香气风味轮,还鉴定出52个可能参与呈香物质合成的TPS基因。
新闻来源:农业科学微平台
3.2.2 利用风味组学分析对菊花的香气特征进行剖析
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传统中国菊花香气成分,选取浙江、安徽的杭菊(桐乡杭菊TJ、德清杭菊DJ)、滁菊CJ和贡菊GJ共4种菊花为样本。通过感官评价呈现香气特征,运用GC-MS分析挥发性化合物,以PLS-DA探讨差异,用GC-O-MS结合 AEDA鉴定香气活性成分。研究发现,所有样品均有明显花香和草香,酸味低,且各具特色气味;鉴定出135种挥发性物质,萜烯类为主要成分;右旋樟脑等对风味特征贡献显著,1,8-桉叶素等是导致香气差异的关键化合物,并构建菊花精油香气轮。该研究为菊花生产加工质量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助力菊花产品开发推广。
新闻来源:食品组学加
3.3 人工智能
3.3.1 基于电子舌、GC-IMS技术和人工感官评价对小儿感冒颗粒的气味分析及口感改善研究
该研究结合电子舌技术和人工口尝感官评价优化制剂工艺参数,通过电子舌技术进行制剂工艺优化、样品矫味、贮存期考察,完成口感改善及矫味处方优选,结果显示添加矫味剂可明显改善颗粒口感,添加2%氯化钠效果最佳;人工感官结果表明,加入1%氯化钠矫味的样品与原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3种矫味样品与原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3种矫味配方间也有差异,矫味效果D>E=C>B=A。综上,电子舌和人工口尝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在中药矫味处方筛选领域潜力大、前景好。
新闻来源:感官科学与评定
04 科普信息
4.1 为什么咖啡的苦味让人觉得愉悦呢?
咖啡苦味让人愉悦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理上,咖啡因刺激大脑 “奖励系统”,绿原酸引发应激反应释放内啡肽;味觉适应性训练使大脑将苦味识别为安全有益刺激;咖啡的顺滑质地和适饮温度增强愉悦感;文化上,特定场景反复强化,健康宣传产生认知偏差;进化角度,人类发展出对特定苦味物质的偏好机制,以获取生存优势,且苦味激活的大脑区域与欣赏重金属音乐相同,暗示对“可控刺激”的审美偏好,是大脑确认安全后的认知奖赏。
新闻来源:用知识为命运护航
4.2 如何评价滋味的变化:2-AFC测试
2-AFC测试即Two-Alternative Forced Choice测试,也叫定向差别检验或二选一强迫选择检验,是最简单的分类检验,用于测定人对味觉、嗅觉、触觉、视觉刺激的敏感度。测试时,参与者需从两个样品中识别出含目标味道的样品,帮助研究人员精确测量对特定风味的感知能力。
实施应用方面,《GB/T12310-2012 感官分析方法 成对比较检验》有详细描述,以鲜味强度评价为例,准备两组样品,一组含不同浓度鲜味物质,另一组含不同或相同浓度鲜味物质+鲜味增强剂,参与者品尝后指出鲜味更明显的一组,以此确定鲜味差异阈值,了解鲜味物质呈味能力,对调味品和高倍鲜味分子开发意义重大。
新闻来源:用知识为命运护航
4.3 国自然申请季,食品风味化学值得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食品风味化学是极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食品科学领域,与多学科交叉,紧密关联食品工业发展趋势,其研究重点如下:
研究方向:
风味物质:探究形成机制与调控,挖掘天然风味前体,如研究美拉德反应、微生物发酵中风味物质生成,探索植物微生物中的风味前体。
分析技术:突破高灵敏度检测,结合多维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发展感官组学与人工智能辅助风味预测。
健康与风味:平衡减糖、减盐对风味影响,优化植物基食品风味,研究功能性成分与风味协同。
天然风味:生物技术合成天然等同物,从废弃资源提取风味,研究气候农业对风味影响。
感官与心理:交叉研究风味感知个体差异、跨模态感官交互、文化特异性风味偏好。
新型载体:发展微胶囊化控释、3D 打印风味精准定位、纳米乳化等技术。
法规安全:明确天然/人工风味界定标准,监测风险物质,顺应清洁标签趋势。
跨学科融合:神经风味学、风味-肠道菌群互作、元宇宙与数字风味。
未来趋势与挑战:聚焦个性化营养与风味定制、人工智能驱动风味创造、碳中和目标下绿色技术。
研究内容:涵盖风味物质化学组成与分离鉴定、形成机制、风味感知与评价、调控与应用、前沿领域及跨学科研究。研究不仅提升食品感官品质,更为食品工业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在植物基食品等方向潜力巨大。
新闻来源:中外香料香精第一资讯
4.4 解码中国白酒品鉴的“五维金字塔”
在中国白酒市场规模突破6000亿的当下,顶级品酒师作为品质“守门人” 与传统酿造智慧传承者,其进阶需攀越五重境界。第一重是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包括解码工艺基因,掌握十二种香型核心差异;用感官科学武装自己,熟记GB/T 33405-2016术语,研读《白酒风味化学》。第二重是极致开发感官能力,通过基础感官训练,用标准溶液校准味觉,记忆ISO标准香气瓶;升级动态感知,建立“三维品鉴模型”;进行盲品实战演练,区分香型、识别年份差。第三重是实现经验值指数级积累,参与制曲、跟踪陈放过程;设计结构化品鉴笔记模板;参加省级、国家级品酒竞赛。第四重是觉醒文化感知力;洞察消费场景,掌握高端宴饮“情感公式”,开发定制化品鉴方案。第五重是职业化认证与终身进化,遵循证书进阶路径,考取相关资质;学习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神经感官学;实现商业价值转化,设计风味公式,构建品牌“感官质量指纹图谱”防御体系。
新闻来源:白酒品酒师
4.5 啤酒的风味是什么?发酵过程如何影响啤酒风味
啤酒的气味与滋味彼此交融,难以明确区分,故以“风味”一词概括。外观方法进行啤酒感官检验时,一般有20-40个风味术语,像麦芽香味、酯香味等,通过异感觉和观察计量检验可找出风味病害原因,生产原料和工艺改变时进行风味鉴定很有价值。啤酒风味受二氧化碳影响,适当含量可协调风味,二氧化碳少会使香气成分风味阈值变小。啤酒风味是人们嗅觉和味觉的综合反应,不同酿制原料和工艺使啤酒有不同香气和口感特点。常见啤酒风味有:印度淡色艾尔啤酒含香蕉、菠萝等热带水果味及花朵等味道,有的还有灯笼椒等味;波特啤酒和司陶特啤酒带深色水果等味道,入口有焦糖味;小麦啤酒有浓郁丁香、香蕉和蜂蜜味,还有面包和酵母味;棕色艾尔啤酒含多种水果味,口感圆润柔顺,有咖啡等味道;皮尔森啤酒有苦味,有青草等味道;赛松啤酒果味足,还有麦芽等味道。
新闻来源:精酿啤酒认知供应链
4.6 如何判断大米的含水量是否达到最佳口感的标准?
判断大米含水量是否达最佳口感标准(14%-16%),可从感官、物理检测、经验判断三方面入手。
感官判断很关键:视觉上,含水量合适的大米饱满、色泽均匀有光泽;干燥多白纹的可能含水量低,发暗、有小水珠的可能过高。触觉上,手插入大米,感觉松散光滑、抽出后自然滑落则含水量适宜;粗糙刺手、有沙沙声的可能过低;发粘成团、抽出有阻力的可能过高。听觉上,揉搓抖动大米,声音清脆的含水量合适;声音沉闷的可能过高;过于尖锐脆响的可能过低。
物理检测可使用水分测定仪,按说明操作,结果在14%-16%即达标;也能采用烘干称重法,105℃烘干至恒重后计算,结果在标准范围则符合要求。经验判断可通过蒸煮试验,米饭口感软糯、弹性粘性适中、香气浓郁,说明大米含水量可能合适;口感干硬粗糙的可能过低,过于软烂粘腻的可能过高;还能参考储存情况,正常储存无发霉、生虫、结块现象,外观手感正常,含水量大概率合适。
新闻来源:万达供应链
4.7 我国蜂蜜执行标准与美国蜂蜜执行标准的区别点
中美蜂蜜执行标准在多方面存在差异,标准体系与适用范围:中国蜂蜜主要执行强制性国标GB 14963-2011以及推荐性行标GH/T 18796-2012;美国则由FDA制定和监管,标准分散于多个法规和指南中。在感官要求中,中美存在较大差异,具体为:
中国:标准对蜂蜜感官要求极为细致。色泽方面,要求具有与蜜源植物相匹配的色泽,例如油菜花蜜通常呈浅琥珀色,槐花蜜多为水白色。气味上,需纯正无杂味,精准反映蜜源特色。滋味要求甜润,杜绝任何异味。状态应为透明或半透明的黏稠流体,在正常储存条件下,不应出现结晶异常或分层现象。
美国:标准相对简洁,主要关注蜂蜜外观是否正常,无明显杂质或变色;气味是否有异味,口感是否符合蜂蜜的一般特性,未针对不同蜜源植物的蜂蜜进行详尽描述。
新闻来源:蒙臻蜂蜜
4.8 【人工感官测试系列】消费者测试方案
当今消费市场饱和,企业竞争激烈且同质化严重,与专业第三方机构合作,运用科学感官分析和消费者研究方法,成为企业突破重围、提高产品销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举例:一家沙拉酱生产公司希望在产品标签印“美味”,经消费者测试,120名消费者盲测后80%认同“美味”声称,95%置信区间下限高于70%的决策标准,支持印“美味”表述。消费者测试可把握品类更新机会、适应市场渠道变化、满足消费者核心需求、科学准确进行产品宣称。
济南感官分析研究中心是食品伙伴网旗下为食品、日化等企事业单位提供感官分析解决方案的技术服务平台,占地约700平方米,集研究、应用和品控为一体,配备人工感官分析实验室、智能感官实验室、美食开发实验室等。中心可接相关消费者测试需求。其方法遵循GB/T 41408-2022,周期4-12周,流程包括需求沟通到结果交付等环节,送样需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测试地点在济南感官分析研究中心或国内其他合作实验室,评价员和产品数目依情况而定。如果您有消费者测试的需求,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来源:感官科学与评定
END

周报联系人:感官嘉心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