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法原理
先给评价员提供样品“A”,让其熟悉并记忆,然后以随机顺序分发给评级员一系列样品,其中有的样品是“A”,有的样品是“非A”。“非A”样品可以包括“非A1”和“非A2”等。要求评价员识别每个样品是“A”还是“非A”。必要时也可让评价员体验“非A”。见图1-4。
(二)方法步骤
召集评价员(7名以上专家或20名以上优选评价员或30名以上初级评价员)。评价前让评价员对样品“A”有清晰的体验,并能识别它。必要时可对“非A”样品进行识别。评价开始后不应再接触标识为“A”的样品,但必要时,可在评价期间在体验样品“A”或“非A”。每位评价员得到的“A”或“非A”的样品数应相同。评价员按回答表要求识别样品。统计回答数,计算χ2检验值,查χ2分布临界值表,做出统计判断。
(三)方法特点
该方法是成对比较检验的多次应用,但较成对比较检验法,该法可同时比较多个样品,效率较高,特别适用于评价具有不同外观或后味的样品,也适用于确定评价员对产品某一种特性的灵敏度。
(四)应用实例
问 题:在一种饮料甜味剂的替代研究中发现,由于新型甜味剂的后味会让人感觉到某种异样,该开发人员想知道,含有这种新型甜味剂的饮料是否能够被识别出来。
项目目标:确定该甜味剂能否代替原甜味剂。
实验设计:分别用新型甜味剂和原甜味剂配置成饮料,将新型甜味剂饮料设为“A”样品,将原甜味剂饮料设为“非A”样品。采用20人评价小组,每人得到10个随机编码的样品,“A”与“非A”样品各5个,按随机顺序提供给评价员。评价员按回答表1-8要求进行评价。
实验结果:如图1-9所示。
据上表结果计算χ2值,得χ2=12.53,查χ2分布临界值表,α=0.05水平下,自由度为1时,χ2=3.84<12.53,说明两种甜味剂存在显著差异。
结 论:新型甜味剂不能替代原甜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