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应用
产品感官|不同菜籽油食用感官评价与烹饪适应性的研究
2022-06-14 09:43  浏览:337
        菜籽油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其它大宗油脂少,总饱和度在5.5%左右,因含高油酸和芥酸,加之有特殊气味,菜籽油多用于煎、炸用油和调味料基油。
        近年来随着油菜籽品种改良和精炼技术提高,油脂物理性状得到了大幅改善5句,菜籽油作为第三大油料,在食用油市场占比越来越大,但因生产工艺不同,风味各异,影响其食用。目前,国内菜籽油在煎、炸工艺应用研究较多,显示出良好的热稳定性。而在其它烹饪工艺上研究较少,为了更好掌握菜籽油的烹饪适用性,本文选取市场上所售3种不同品牌菜籽油,以大豆油为对照,用煎、炸、烧、蒸、炒烹饪工艺制作菜品,以烹饪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感官评价小组,对比分析评价结果,以期提高菜籽油质量和烹饪适用性。
        (一)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号菜籽油(四级)、2号特香纯黄菜籽油(四级)、3号压榨菜籽油、4号大豆油、泡辣椒、泡小米椒、食盐、小麦粉、冷鲜猪肉、鲜武昌鱼、鲜土豆、青椒、莴苣:市售。
        1.2仪器与设备
        M5A液压抬头变频调速搅拌机;EF-81单缸单筛电炸锅;SF-400电子天平;TP188食品温度计。
        1.3方法
        1.3.1菜品选择
        选择家常千层饼、油炸肉丸、烧辣椒酱、清蒸武昌鱼、清炒小白菜、清炒土豆丝、清炒莴苣片、青椒肉丝为研究菜品,涵盖煎、炸、烧、蒸、炒烹调工艺,原料包含鱼肉类、蔬菜类、淀粉类和调味品类。由擅长中国烹饪的大师烹制,保证菜品质量稳定,减少误差。同一菜品分别用4种油各烹制1份(400g份)。
不同菜籽油食用感官评价与烹饪适应性的研究
该图来源于创客贴
        1.3.2主要工艺参数
        煎制千层饼:400g面粉加水100g揉制成面团,擀薄、涂油、盘条、切分(50g)、再擀薄,煎锅加样油50g,加热至油温130℃,双面煎制6min。
        油炸肉丸:400g鲜猪肉和鱼肉(质量比3:1)绞碎,添加1.5%食盐和35%水,搅拌10min形成肉糜,制成直径3cm肉丸,放入180℃油锅中炸制10min。
        烧辣椒酱:泡辣椒250g、小米椒150g切碎,样油150g、盐5g。加热油温达130℃烧制,保持油温,时间15min。
        清蒸武昌鱼:750g左右鲜武昌鱼,码味腌制30min,蒸制10min取出,炒锅加样油50g,油温达130℃加入调味料拌匀起锅,热油汁淋于鱼表面。
        清炒小白菜、清炒土豆丝、清炒莴苣片:400g小白菜、400g土豆切丝(0.2cm×0.2cm×6cm)、400g莴苣切片(1cm×0.2cm×5cm),样油50g、盐5g。热锅加样油,油温达130℃后加入原料翻炒至熟,时间3min。
        青椒肉丝:青椒250g、猪肉150g切丝(02cm×0.2cm×6cm),样油50g、盐5g。肉丝上浆、滑油(样油)备用。热锅加样油,油温达130℃后加入青椒丝翻炒,再加入肉丝翻炒至熟,时间3min。
        1.3.3菜品感官评定
        以菜品色泽、气味、滋味、口感为评价指标,根据菜品质量要求制定感官评价标准,见表1。以烹饪专业教师、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各组5人,平均年龄相差21周岁),按照GB/T 29605-2013《感官分析食品感官质量控制导则》设计方案,评价者按感官评价标准评分。
不同菜籽油食用感官评价与烹饪适应性的研究
        1.3.4试验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2007进行整理,SAS8.1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2.1菜品感官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教师组、学生组菜品感官质量评价结果见表2。教师组4种油烹制菜品感官评分均值依次是4号(对照组)、3号、2号、1号,随机区组方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油脂、菜品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4种油烹制菜品感官品质上无显著性差异,3种菜籽油与大豆油烹制菜品效果相同。
不同菜籽油食用感官评价与烹饪适应性的研究
        学生组评价均值依次是3号、4号、1号、2号,方差分析菜品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油脂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4种油烹制菜品感官质量上存在着差别,其中,1号、3号、4号油间无显著差异,2号油低于其它油脂。
        3因素(油脂、人群、菜品)多水平方差分析(P<0.01),教师组与学生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F=42.10,P<0.01),教师组评价分值高于学生组;4种油脂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F=6.54,P<0.01),3号、4号油分值高于1号、2号油;菜品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F=1.39,P>0.05);油脂与人群、菜品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
        综上分析:不同菜籽油食用感官评价结果教师组高于学生组,说明菜籽油对菜品感官影响存在人群差异。教师组试验油烹制菜品感官质量无显著差异,油脂对菜品质量影响小;学生组实验油烹制菜品质量有差异,油脂对莱品质量影响大。结果显示3号菜籽油分值高于1号、2号油,说明其食用性最佳。
        2.2不同工艺烹制菜品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2可知:煎制千层饼、油炸肉丸、烧制辣椒酱菜品评价结果为教师组、学生组均显示油脂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不同菜籽油与大豆油在煎、炸、烧制工艺上菜品质量无差别。1号、2号油2组评价分值高于对照组,说明菜籽油在油炸上具有一定优势,这一结果与国内菜籽油研究相符9-1];清蒸武昌鱼老师组、学生组评价结果均显示油脂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号油对应分值均显著低于其它油脂,不适宜作为蒸制用油;4种炒菜2组评价结果差异较大,教师组4种炒菜油脂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学生组除清炒莴苣片外,清炒小白菜、清炒土豆丝、青椒肉丝油脂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评价结果显示,4种炒菜中油脂对应分值互有高低,说明油脂对菜品影响与原料有关,实验1号、2号、4号油受原料影响大,3号油影响小,具有良好的烹饪适应性。
        2.3菜品感官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同一种油不同菜品色泽、气味、滋味、口感评价均值见表3。教师组、学生组在色泽、滋味、口感指标上均显示油脂间无显著差异(P>0.05),气味指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3号、4号油分值显著高于1号、2号油,说明油脂对菜品感官质量影响与油脂气味有关。试验采用1号、2号菜籽油为国标四级,3号、4号油为一级,根据GB1536-2004《菜籽油》质量标准,一级油感官为澄清、透明,无气味,口感好;四级油具有黄红色,有菜籽油固有气味和滋味,无异味。进一步说明油脂气味差异是影响菜品感官质量主要因素。
不同菜籽油食用感官评价与烹饪适应性的研究
        (三)结论
        菜籽油食用对菜品感官质量影响存在人群差异。教师组不同油脂间无差异,油脂对菜品质量影响小;学生组不同油脂间存在差异,油脂对菜品质量影响大。菜籽油烹饪适应性与油脂、烹饪工艺、烹饪原料有关。高标3号菜籽油(一级)评价分值最高,食用性最佳,适用于煎、炸、烧、蒸、炒制工艺,其烹制菜品感官质量与对照大豆油无显著差异;低标1号、2号油菜籽油(四级)适宜于煎、炸、烧制工艺,不适宜蒸制工艺,炒制工艺上适用性受食用人群、烹饪原料的影响,需要具体选择。菜籽油对菜品感官质量影响主要因素是气味,提高菜籽油质量等级可以扩大烹饪适用范围。
        来源:文章由 感官科学与评定 整理,转载必须注明此来源。
        参考文献;《感官分析技术应用指南》赵镭 刘文 编著.
联系方式
发表评论
0评